ISE05/14-15

主題: 發展樹木管理綠化政策


  • 如上一篇《資訊述要》"樹木管理"一文所載,全面的樹木管理策略有多個組成部分,包括護養樹木、保護樹木、規劃及栽種樹木,以及支援措施。本《資訊述要》略述兩個亞洲城市-新加坡和東京-的樹木管理策略,以闡述上一篇有關樹木管理的《資訊述要》所論及的概念。

新加坡的樹木管理工作

  • 新加坡積極進行樹木管理工作,致力發展為一個"花園中的城市"(City in a Garden)。在這願景之下,新加坡銳意開拓和增加綠色空間,以締造一個廣植花木、廣建公園,並具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城市。於1975年獲通過的《公園及樹木法令》(第216章)(Parks and Trees Act),為新加坡的樹木管理工作奠定法律基礎。國家發展部(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轄下的國家公園局(National Parks Board)是負責樹木管理和自然保育工作的主導機構。

護養樹木

  • 新加坡的護養樹木工作由不同機構負責。國家公園局管理超過300個公園和4個自然保育區,並負責進行全面的路旁綠化工作。上述範圍的樹木由國際認可的樹藝師照料。根據國家公園局推行的樹木管理計劃,沿主要道路種植或位處人類活動較頻繁地區的樹木,須至少每12個月檢查一次,檢查內容會詳加記錄,並輸入資料庫內,供日後參考之用。如有需要,當局會進行修減樹冠的工作,令樹木不易被強風吹倒。
  • 根據《公園及樹木法令》,若毗鄰街道、鐵路或地鐵系統的樹木阻礙交通,或危及市民的生命或財產安全,園林營運署署長(Commissioner of Parks and Recreation)兼國家公園局副局長(Deputy Chief Executive Officer)可送達執行通知書,要求有關處所佔用人採取署長認為合適的措施,包括砍伐有關樹木。至於在處所範圍內對市民的生命或財產安全構成即時威脅的樹木,署長可採取任何必要措施,並向有關處所佔用人追討因採取有關措施而招致的一切費用。

保護樹木

規劃及栽種樹木

  • 《公園及樹木法令》訂有強制規定,必須在擬議土地發展項目內栽種樹木。此外,市區重建局自2009年起推行一項計劃,積極推動在私人發展項目中提供綠化空間,鼓勵發展商以設置空中露台及天台花園的方式,同時進行地面綠化及大廈綠化的工作。
  • 與此同時,國家公園局透過多年來儲存所得的樹木紀錄,識別出易遭強風吹倒的樹木品種,並自2003年起推行樹木更替補種計劃,透過定期種植合適的樹木,有系統地取代那些易被強風吹倒的樹木。

支援措施

  • 國家公園局於2007年成立城市綠化和生態平衡中心(Centre for Urban Greenery and Ecology);設立該國家培訓機構的目的,是為園境業從業員提供園藝及樹藝專業訓練。新加坡園境業工人技能資格制度(Landscape Singapore Workforce Skills Qualifications System)為園境業每個工種制訂國家行業標準,並為每個技能水平設定技能晉升階梯。
  • 國家公園局亦致力推廣綠化意識,邀請市民大眾參與各項計劃,以提升市民在公園的生活品味體驗,同時推動植物鑒賞和培育園藝文化。為了實現"花園中的城市"的願景,國家公園局於2011年8‍月進行大型的公眾參與活動,鼓勵市民構思如何塑造一個花園中的城市。市民提出超過8 000個構思方案,當中部分構思獲得採納,成為國家公園局所推行的部分措施。

東京的樹木管理工作

  • 東京曾經擁有偌大的休憩用地,有海濱區和在江戶時代種植的綠化植物。不過,隨着城市化急速發展,綠水青山亦一一流逝。自10年前起,東京都政府(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開始實施多項措施,以開拓及保留綠化地帶,並在2006年年底制訂《東京綠化計劃書》(Green Tokyo Plan),目的是重建綠色東京。東京當局亦在其《東京願景2020》(Tokyo Vision 2020)這項10年計劃中重申其目標,是"將東京重塑為一個青山綠水環抱的美麗城市"。

護養樹木

保護樹木

  • 在日本,不論國家或地方層面均訂有詳盡的法例,為古樹名木提供法定保護。《都市美觀景致保育樹木法》(Law on Tree Preservation for Maintaining Scenic Beauty of Cities) 於1962年制定,根據該法例,地方政府獲授權指定珍貴的樹木/樹羣作保育。另一項國家法例《都市綠地法》(Urban Green Space Law)於1973年制定,讓地方政府能夠從較宏觀的自然保育角度,劃定"綠地保育區"。
  • 在地方層面,東京都政府於1972年制定《東京都自然保育條例》(Tokyo Metropolitan Nature Conservation Ordinance),以保護東京的自然環境。根據該條例,位處劃為"保育地帶"內的樹木均受到保護。由個別區及市町村制定的條例詳細訂明保育個別區及市町村內的樹木的細節。

規劃及栽種樹木

  • 《東京都自然保育條例》於2009年作出修訂,規定發展商須保護在其發展工地內的現存樹木,並須就發展項目(包括土地重整項目、重建項目及綜合道路發展項目)提交綠化計劃書。
  • 東京都政府亦致力種植大量且品種繁多的路旁樹木,以配合地區特色,並妥為護養這些樹木。與此同時,建設局一直推行一項計劃,在2012至2020年期間,透過種植較強壯並能抵禦惡劣天氣的樹木,以逐步取代易被強風吹倒的樹木。

支援措施

  • 在亞洲,日本是率先將樹藝發展為一門專業的先驅。自2000年代初,園境業界已根據國際樹藝標準,為日本的樹木工人及樹藝師制訂地方標準及資歷制度,並在不同層面提供培訓課程,協助裝備日本的樹藝師考取國際認可資格。
  • 與此同時,東京都政府曾推行多項計劃,以提高公眾的綠化意識。舉例而言,當局在公立小學和初中學校,以及幼稚園、幼兒園及私立學校闢設草地,讓兒童可親近綠化環境。此外,為鼓勵社區參與,東京都政府自2008年起推行"我的樹木"計劃,邀請市民捐款種植路旁樹木,而所種植的樹木會掛上嘉許名牌,列明捐獻者的姓名、捐獻者的留言及樹木的種類,以茲表揚。

觀察所得

  • 新加坡和東京的樹木條例為各自的樹木管理策略奠定法律基礎,並清楚界定各方的責任,確保政府和私人用地上的樹木均得到妥善及有效的管理。
  • 根據觀察所得,兩地均有定期檢查樹木及進行風險評估工作,務求把公眾安全風險減至最低,同時透過種植一些能抵禦惡劣天氣的合適樹木,逐步取代易被強風吹倒的樹木。與此同時,兩地均從較宏觀的綠化及自然保育角度處理保育樹木的工作。兩地的態度亦較為積極,不但着重規劃和發展,亦着力鼓勵公眾參與樹木管理工作。


立法會秘書處
資訊服務部
資料研究組
禤懷寶
2015年2月11日


附註:

1.古樹名木小組由園林營運署署長領導,共有11人,其中5名包括主席來自國家公園局的成員,其他成員包括一名植物學家及三名來自園藝和園境專業的人士,小組亦有一人來自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其餘兩人來自學術界及由新加坡總理擔任主席的新加坡人民協會。

2.東京包括23個特別區及39個市町村(26市、5町及8村)。東京23個特別區所須遵循的規例,原則上與適用於各市的規例相同。東京都政府與個別區及市町村政府在履行各自的職能上具同等地位:前者處理範疇較廣泛的行政工作(例如水務、渠務及消防),而後者則提供如福利及教育等與當地居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事務。


參考資料:

1.Attorney-General's Chambers, Singapore. (2014) Parks and Trees Act (Cap.216).

2.Bureau of Construction, 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2014) Tokyo Metropolitan Street Tree Management Regulations.

3.Bureau of Environment, 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2014) Tokyo Metropolitan Nature Conservation Ordinance.

4.Centre for Urban Greenery and Ecology. (2014) Available from http://www.cuge.com.sg/About-Us[Accessed February 2015].

5.e-Government, Japan. (2014a) Law on Tree Preservation for Maintaining Scenic Beauty of Cities.

6.e-Government, Japan. (2014b) Urban Green Space Law.

7.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ingapore. (2014) From Garden City to City in a Garden.

8.National Parks Board.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www.nparks.gov.sg/gardens-parks-and-nature [Accessed February 2015].

9.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Japan. (2014a) Basic Policies for the 10-Year Project for Green Tokyo.

10.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Japan. (2014b) Tokyo Vision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