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E06/14-15

主題:人力事務教育事務人力計劃青年發展


德國職業訓練的要點

  • 德國推行頗為獨特的職業教育和訓練雙軌制度,把企業提供的學徒培訓和職業學校的課堂教育,完善結合。大體而言,學員每周為培訓企業工作3-4天,其餘時間則在職業學校上課。學校課程中,數理等傳統科目佔四成,餘下的六成科目,則與學員選擇的職業直接相關。學員在接受為期2-3年的學徒訓練後,須通過國家考核,方可獲頒資歷證書。
  • 德國約有350個職業設有學徒訓練制度,範圍遍及製造業和服務業。各個持份者(即政府、商會、企業和工會)緊密合作,確保企業內的職場培訓能達到專業水平,並符合市場需要。2011年,多達50萬家德國企業參與學徒訓練計劃,聘用至少一名學徒,企業參與率高達25%。
  • 學徒訓練在德國被視為邁向專業人士的階梯,備受社會尊重,這亦與學徒訓練通常被視為"次等"事業的誤解,截然不同。德國學徒在畢業後,若能在專業持續進修,不僅可晉升為工匠或工程師,甚至可被擢升為企業管理層。事實上,德國不少名人亦以學徒為早年的事業起點,前總理施羅德為當中最佳例子。2註釋符號代表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在1998至2005年間出任德國總理。在1958至1961年間,他先透過零售銷售業學徒訓練投身社會。他其後任職銷售文員,並在夜校修讀高中文憑,繼而再於1971年在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進修法律學位。
  • 在德國,高達59%的青年於高中級別選擇職業訓練,而只有41%選修學術課程以準備升讀大學,充分反映前者的吸引力。德國的職業訓練選修比率,亦高於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下稱"經合組織")的46%相應數字。
  • 2013年,德國總共提供150萬個學徒訓練名額。僱主為每名學徒承擔的開支約為每月1,250歐元(12,890港元),當中包括直接支付學徒的訓練津貼,該津貼平均金額為每月680歐元(7,010港元)。然而,德國商界普遍把培訓開支視作投資,因為學員在成功獲取資歷認證後,可在受訓企業轉為全職僱員。
  • 德國企業在學徒訓練的開支,估計約為230億歐元(2,370億港元),而公營界別在職業教育的相應開支則為30億歐元(310億港元)。兩者合計,職業教育及訓練的整體開支高佔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9%,顯示商界對職業訓練的重大承擔。

成功要訣

  • 三方共識:雖然德國的學徒訓練受到政府規管,但當地政府一般在取得工會及僱主代表的同意後,才會作出政策決定。基於這個共識原則,培訓課程得以在全國順利推行。
  • 法律基礎:德國訂立以法例為基礎的職業教育和訓練制度,使其政府具有足夠的法定權力,規管培訓制度的各個層面,包括僱主與學員訂定的培訓合約。相關法律亦授予政府權力,制定培訓規例,保障學員的權益。
  • 通用技能:法例亦規定企業內的職場訓練,不是單由培訓企業決定,相關業界代表亦須共同編訂內容,確保傳授技能可於不同企業間通用。這不單保障學員利益,亦可確保整體經濟得到訓練有素的人才及穩定的人力供應。
  • 商業誘因:德國政府亦為企業提供商業誘因,以鼓勵企業參與學徒訓練計劃。首先,企業每月支付予學徒的津貼約為500-1,000歐元(5,160-10,310港元),低於市場工資約20-60%,能令企業節省員工開支。其次,僱主在學徒訓練結束後,並無必然責任聘用相關學徒,企業因而有較長的觀察期及靈活度,為人手安排作最終決定。
  • 深厚傳統:德國的職業教育和訓練,基本上是延續中古年代的行會(Guild)學徒制度。在中世紀城鎮,工匠或商人行會全權掌握其工藝本業的操作,包括培訓新人。轉至現代德國,這培訓任務改由商會繼承。有鑑這個獨特的歷史及文化背景,令其他地方不易複製德國的成功模式。

觀察所得

  • 2013年,德國24歲及以下的青年失業率,僅為7.8%。相對歐盟的25.9%青年失業率,它不足三分之一。再者,它亦低於新加坡的10.3%及香港的9.1%的相應數字。
  • 2012年5月,二十國集團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舉行的部長級會議,同意"優質學徒訓練"在促進青年就業的政策目標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這個觀點亦得到其他國際組織認同,包括經合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及歐洲委員會等。
  • 德國培訓模式顯示,確保所有相關持份者積極參與計劃,最為關鍵。職業培訓體制亦須具備相當彈性,以便吸引青年投身學徒訓練,亦可令僱主有動力持續參與。傳授的技能必須是市場主導、全面及可在企業間通用,從而令學徒訓練能進化為備受社會尊重的事業階梯。


立法會秘書處
資訊服務部
資料研究組
朱家威
2015年2月11日


附註:

1.根據1976年頒布的《學徒制度條例》,職訓局一直為不同行業舉辦多個學徒訓練計劃,在2013-2014年度,約有4 000名學徒在逾100個行業或職業接受培訓。此外,職訓局近年推行了若干新的試點計劃,例如在2011年底於特選服務業(例如美容和美髮行業)推行見習培訓試點計劃,為300名學員提供培訓。2014年,職訓局為零售業推出另一個培訓試點計劃,提供400-500個訓練名額。同年,職訓局亦推出"職業教育和就業支援先導計劃",該計劃結合有系統的學徒訓練及進階路徑,旨在為個別人力需求殷切的行業吸引和挽留人才。該計劃為印刷業、鐘錶業及建造業下的機電業提供合共2 000個名額。

2.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在1998至2005年間出任德國總理。在1958至1961年間,他先透過零售銷售業學徒訓練投身社會。他其後任職銷售文員,並在夜校修讀高中文憑,繼而再於1971年在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進修法律學位。


參考資料:

1.Hamburg Chamber of Commerce. (2013) A key factor of German success: the dual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2.OECD. (2010) Learning for Jobs: 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Germany.

3.OECD. (2014) G20-OECD-EC Conference on Quality Apprenticeships for Giving Youth a Better Start in the Labour Market.

4.Solga H, Protsch P, Ebner C & Brzinsky-Fay. (2014) The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ts institutional configuration, strengths, and challe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