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稿
資料文件
母語教學



背景

教育署在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七日發出中學教學語言指引
諮詢文件(附件一),向辦學團體、學校議會、學校和教師
組織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諮詢。

2.自一九八六年起,政府已鼓勵公營中學採用母語教學。
教育署在一九九四年開始向中學提供他們中一學生的語文
能力資料,幫助學校選取適合的教學語言。在一九九六至
九七學年,全港有74間中學全校採用中文為教學語言,108
間中學在部份班級或科目採用中文為教學語言,其餘219間
中學則選用英語為教學語言。在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
內,有不少是教育署建議應該採用母語教學的,而且在這
些學校裡,以中英文夾雜授課的情況甚為普遍。教育署的
教學語言指引,便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希望在學校內能夠
進行有效的教與學。

中學教學語言分組評估研究

3.世界各地的教育研究都顯示母語是較有效的教學語言。
為研究不同模式的教學語言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業成績
的影響,教育署在一九九四/九五學年至一九九六/九七學
年,進行一項為期三年的縱向評估研究。首兩年的初步研
究結果(附件二)顯示採用中文為教學語言的學校,在語
文比重較高的科目如地理、歷史和理科的表現,較不接納
教育署意見而採用英語教學的學校為佳。第三年的評估研
究會在本年五月繼續;而整個研究的分析預期在一九九七
年底完成。

宣傳及推廣

4.一直以來,教育署都有就母語教學的好處,進行公眾教
育。一九九六至九七學年的宣傳活動如下:


活 動 時 間
a 電視宣傳短片

電台宣傳片段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開始

一九九七年
三月至五月

b 在本港報章刊登
專題稿件

一九九七年

一月至三月

c 教師研討會

一九九七年
一月至五月

d 派發宣傳小冊子給全港
小四至小六學生的家長
,介紹研究資料

一九九七年
四月至五月

e 在地下鐵路各站張貼海
報及廣告

一九九七年
三月至五月

f 派發海報給全港學校,
作家長及教師活動用途

一九九七年五月

這些活動將會繼續進行。

前瞻

5.教育署歡迎對教學語言諮詢文件的意見。

6.教育署會充份考慮諮詢期所收到的意見,以制定一九九
七年九月發給學校的教學語言指引。該指引會在一九九八
年九月實施。


教育署
一九九七年四月


附件2

初步研究
結果摘要
中學教學語言分組
評估研究

目的

教育署正就中學實施教學語言分組,而進行為期三年的縱
向評估研究,這份文件扼要闡述首兩年的研究結果。

背景

2.教育統籌委員會於一九九零年在其第四號報告書中建議
,應按照中一新生的語文能力分組,讓他們以中文或英文
學習。報告書同時建議,教育署應進行定期檢討以監察進
度和考慮是否須採取更強力的措施,以達致鼓勵使用中文
為教學語言和減少中英語文混用的教學方式。

3.該評估研究由一九九四至九五學年開始進行,計劃在一
九九六至九七學年內完成。

抽樣

4.這個評估研究把全港中學分為六類(A至F類),並從中選
出56間中學作研究對象。A至C類是沒有採用教育署所建
議的教學語言的中學;D至F類則為採用教育署所建議教
學語言的中學。

初步結果

歷史、地理及科學

5.教育署已就首兩年的測驗成績進行了初步分析。結果顯
示,不論中一或中二學生的表現均十分相近,在語言佔較
高比重的科目(即歷史、地理及科學),以中文學習的學生
(即E及F類學生),遠較以英文學習或以雙語學習的學生(即
A至C類學生)的成績為佳。

6.表1列出該六類學生在上述三個科目所得的平均標準分:

表1


教育署建 學校選 中一新生 平均標準分*
議採用的 用的教 的平均 地理 歷史 科學
教學語言# 學語言 學業成績@ 中一 中二 中一 中二 中一 中二
A 中文 英文 44.68 45.13 43.50 43.51 43.26 43.59
B 中文 中+英 44.25 45.21 43.90 43.40 45.23 46.41
C 中/英 英文 中等 48.56 49.47 48.78 49.06 48.15 49.68
D 中或英 英文 63.52 60.54 61.14 60.59 60.15 63.82
E 中文 中文 55.78 54.32 58.25 58.52 52.70 51.17
F 中/英 中文 中等 63.33 60.86 65.66 63.90 61.03 59.91

# 中/英=按班級以中文或英文授課
中+英=按班級或按科目以中文或英文授課
中或英:中文或英文


@ 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平均標準分。小學五年級下
學期及六年級上、下學期的成績均列入計算範圍
內。


* 中一及中二級每科測驗的平均標準分經轉化成為
使用共同尺度的分數;即總平均分為50,標準差
為10。因此,學生的平均標準分如高於50,則表
示相對於其他研究對象的學生來說,表現高於一
般水平。

7.主要來自傳統中文中學的F類中學的學生,表現高於一
般水平,在部分科目,甚至超越D類中學(即主要招收學業
成績最好的中一學生的學校)。上述結果清楚顯示,即使是
成績最好的學生,當他們要由以中文為學習語言的小學,
升讀以英文為學習語言的中學時,亦需要較長時間來適應

中文、英文及數學科

8.至於中文、英文及數學三科,各類中學表現的差異,並
非十分明確,未能作出概括性的結論。一般來說,學生在
這三科的表現,與他們升中時的學業能力有很高的相關度

待分析的有關資料

9.除了上文提及的六科測驗外,教育署亦有發出「學習過
程」、「學生自我描述」及「教師對學校文化和學習環境
的觀感」問卷。有關問卷旨在測量不同教學語言對學生的
學習過程的影響,以及加強控制這項研究可能涉及的不明
朗因素。由於以上的問卷調查結果只反映首兩年的效果,
而且這些結果需與學生在三年研究期內的學業表現連繫,
一併考慮,所以在現階段不宜作出任何結論。

有關進行第三次測驗的安排

10.我們研究對象的學生,現就讀中三,按照計劃,須於
一九九七年五月再度接受測試,以確定三年來實行教學語
言分組安排的效果。在中三,該六科測驗將增加寫作部分
的比重,並會加入不同種類的試題,要求他們回答更多必
須使用語言技巧來處理的問題,由此量度學生是否可以運
用完整句子,以表達他們在初中所學到的知識。


教育署
一九九七年四月





Last Updated on 14 August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