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
補充資料文件

東江水的水質


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的聯席會議上,委員要求提供更多有關東江水水質的資料。本
文件提供了所需的詳細資料。

東江供水情況

2.香港的源水約有80%是通過一條長約80多公里的開放式的輸水渠由東江輸送
至香港。這個輸水系統在60年代初期已啟用。在1989年,香港政府和廣東省政
府達成協議,由粵方面提供足夠的供水量,年期跨越2000年。根據供水協議,
粵方負責增加供水量至每年11億立方米。這個供水量計劃於2008年達到,即由
1995年起,每年增加供水3 000萬立方米。協議又訂明機制,透過商討以監察每
年供水情況以及水質。

3.由於協議經過雙方政府商議簽訂。如有任何有關協議條款銓釋的爭議,亦應透
過各種既定的渠道,透過討論來解決。

保護東江水水質的工程

4.隨着中國改革開放,令廣東省南部的市區迅速發展,沿開放式輸水渠一帶地區
的人口大幅增加,因而導致東江水的水質惡化。

5.廣東當局已積極推行多項工程措施以改善東江水水質。主要工程包括:

  1. 把東江的取水口遷移,避免其中一條支流污染江水;

  2. 在深圳水庫興建的生物硝化系統;及

  3. 建議將現時的開放式輸水渠改為密封式管道。

6.東江水的取水口已於1998年9月遷移至另一個水質較佳的地點,並避免東江水
受到其中一條支流污染。自從取水口遷移後,水質已經得到改善。

7.位於深圳水庫的生物硝化系統已於1998年12月啟用,而源水水質亦見有改善
旳趨勢。在1999年首季,用於濾水過程的投氯量已下降至相當於去年同期的一
半。

8.財務委員會於1998年批准撥款23.64億港元,向粵方提供免息貸款,用以資助
部份新密封式輸水管道的工程費用,這條管道將源水由東江輸往深圳,以改善
供應給香港的食水水質。為了解決我們所關注到可能出現的水塘滿溢問題,粵
方同意自1998年起至2004年期間,減低每年供水量的增幅,即由原本承諾每年
增加供水3 000萬立方米,減至每年只增加1 000萬立方米。此外,粵方亦應允日
後在考慮2004年以後的供水量時,將會兼顧到本港日後的需求增長和水庫的貯
水量。有關的經濟效益分析顯示,我們所節省開支的淨額為2.4億港元。

9.除進行上述工程外,粵方亦應允落實一些環境保護措施,確保東江水的水質良
好。在1998年11月舉行的粵港環境保護聯絡小組第10次會議上,粵方重申對保
護東江水水質的堅決承諾。會議後,進一步提供有關環境保護措施的資料,包括
計劃沿輸水管道興建污水處理廠。

東江水的其他取水口

10.粵港雙方曾於1998年年初討論過將取水口進一步北移往新豐江水庫,而該水
庫距離深圳超過200公里,即"河源方案"。粵方已拒絕這項建議,因為該水庫的
其中一項主要功能是調節東江下游的水流。粵方又指出,如廣東省其他地區均
提出同一要求,便會對水庫的發電能力、航道和下游的農業造成不良影響,並
會繼而破壞東江沿途的生態平衡。

食水中的三鹵甲烷類物質

11.有關食水中含有三鹵甲烷類物質(包括三氯甲烷)對健康可能造成影響,引起
廣泛討論。在香港經處理的食水完全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食水水質指引,其平
均含量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引。

12.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引是全球專家共同努力而定出的標準。符合這些指引可以
確保食水的安全,保障飲用人士長期飲用而不會對健康構成重大威脅。


工務局
1999年6月